第四章 鳶肩鵠頸

忙碌的光陰似乎過得特彆快,轉眼己是暮春。

蕭統每天兩點一線,上午在讀書檯博覽群書,下午和文人名士編纂文選,此次彙集了天下飽學之士,常常忙到很晚大家還意猶未儘,聚在增華閣大殿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出很多整理詩文的建議。

尤其讓蕭統欣慰的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和《詩品》的作者鐘嶸更是積極參與其中,這也使得昭明文選日後成為了最早最精的文學總集。

最終定稿的昭明文選共三十卷,上起周代,下至梁代,跨度七八百年,共編入屈原、宋玉、司馬遷、曹操、曹丕、陶淵明、謝靈運等129位著名文人的賦、詩、騷等37類作品總計753篇,文體各異,文質並重,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代士子將昭明文選作為必讀書,李白、杜甫、韓愈等大文學家的創作也都深受昭明文選沾溉。

說起編纂文選的初衷,還是緣於幾年前丁貴嬪鳳體抱恙,病情延綿,蕭統本來就是孝子,不免內心焦急,於是決定去寺廟為母親敬香祈福。

相比於皇宮的莊嚴肅穆,寺廟的幽靜讓太子焦慮的心漸漸平和下來,他便下令在寺裡住一晚。

夜闌人靜,伴隨著時隱時現的木魚聲,忽然傳來淙淙琴音。

那琴音,時而高亢嘹亮,時而低吟婉轉,猶如天籟。

太子聽得如醉如癡,琴音止息好久,還沉浸其中,回味無窮。

第二天,太子向住持問起,才知是寺中一位得道高僧仰慕嵇康為人,模仿己經失傳的廣陵散譜寫的曲子。

住持的話讓太子心中一動,如此高妙的曲子竟然失傳了,多麼的可惜!

如果冇人記錄,那些美好的東西怎能世代相傳?

那些好的文章是否也會像廣陵散一般消失不見,湮冇在曆史的塵埃中,後世之人再也無緣體會,那將是莫大的遺恨呀!

也就在那個時刻,太子蕭統下定決心要編纂文選。

如此優秀、前無古人的宏篇钜著不得不歸功於整理之初蕭統及大家精準的思想定位和嚴格的品鑒甄選。

蕭統對選篇首先提出見解:“文章應’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文選》所擇詩文,‘真情’、‘風骨’、‘文采’缺一不可。”

劉勰撫掌讚歎:“太子殿下所言極是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今有嘉賓,鼓瑟吹笙。”

蕭統興奮地站起身,揮揮衣袖,“彙編文選,除了詩、賦,騷體也不可或缺。

騷體當推三閭大夫屈原之《離騷》為先。”

鐘嶸亦起身,向太子拱手誦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太子迴誦:“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眾人相視而笑,太子又曰:“建安風骨,魏晉如流,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眾人齊道:“願隨太子殿下戮力同心、共襄此舉。”

在這其中,蕭統和劉勰聊的最多,亦臣亦師亦友,可以說是忘年之交。

劉勰比蕭統整整大了36歲,彼時己經因為完成《文心雕龍》而名聲大噪,又被朝廷任命記室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東宮通事舍人主要負責掌宣傳皇太子令旨、東宮內外啟事。

自然與太子蕭統朝夕相處感情深厚。

劉勰幼時家貧,父母早亡,雖篤誌好學但衣食無著,後得遇名僧僧祐,跟隨門下學習儒家和佛家理論。

“南朝西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南北朝時,佛教興盛,蕭統受父親梁武帝蕭衍影響也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兩人頗有共同語言,都以佛教護生為心。

今晚,月色宜人,蕭統提議去散散步,緩解一下坐了一天麻木的腰腿。

師生二人舒展著筋骨,呼吸著寺內新鮮空氣,沿著小徑向竹林深處踱去。

朗月疏星,夜幕西垂,劉勰想起了在東宮教導太子讀書時的情景。

蕭統有著過目不忘的天賦,更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良之心。

常常纏著劉勰給他講曆史上仁君施政的故事,心中暗暗發誓將來也要做一個文治武功、關心民生的明君。

蕭統12歲的時候,某天一時興起想要觀看一下審問犯人的過程,但當他看到主審官員即將斷案的最後關頭卻緊急叫停,對主審官員說:“你們之間的對話我都聽得懂,這個案子我來斷可以嗎?”

主審官員雖然有些忐忑但也不敢拒絕,同時也想看看這個傳聞中的“神童”太子到底有什麼本事,於是便答應了。

蕭統先仔細研究了犯人的卷宗,然後讓犯人不要害怕,問了幾個關鍵問題,發現犯人所犯過錯事出有因,而且犯人還有悔改之心,所以蕭統對這個犯人采取了從輕處理的責罰。

主審官員把此事稟告了梁武帝蕭衍,皇帝也認為太子宅心仁厚愛明辨是非,非常肯定太子的決斷。

這件事很快也在大臣們耳朵中傳開了,於是有些人彆有用心,故意在想輕判案子的時候請太子旁聽,皆因當時的風氣不正,每每達官貴人犯罪總是輕描淡寫敷衍了事,每每黎民百姓犯事卻是雷霆手段酷刑嚴苛。

冇想到太子根本不是一概而論,而是不分貴賤、律法森明,實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斷案,絲毫不給那些人可乘之機。

並且太子精通律法、倒背如流,斷案有理有據、滴水不漏。

幾次下來,再也冇有人敢打太子的主意,滿朝上下更是對太子刮目相看、愛戴有加,覺得南梁有幸,臣民有幸,有如此明德的接班人。

蕭統見劉勰嘴角上揚,便問:“老師在笑什麼?”

劉勰滿眼慈愛:“太子殿下還記得小時候斷案的事情嗎?”

蕭統也笑了:“記得。”

“一眨眼太子殿下就長大了,又在做一件造福後世的大事,所幸老臣還能陪在太子身邊。”

“老師可要一首陪著我隨時教導我呀,雖然生於帝王家,比起太子我更想成為老師這樣的文學大家,寫出《文心雕龍》那樣的作品。”

“太子殿下不是正在做著這樣的事嗎?

《文選》的影響一定會超過《文心雕龍》。”